吕祖谦评传/免费在线阅读 陆九渊理学家吕祖谦/最新章节无弹窗

时间:2020-12-04 18:48 /衍生同人 / 编辑:赵俊
完结小说《吕祖谦评传》是潘富恩最新写的一本军事、历史军事、明星类型的小说,故事中的主角是陆九渊,吕祖谦,吕祖谦认,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⑥ 《陆九渊全集》卷34《语录》。 ⑦ 同上,卷1《与曾宅之》。 在此者所丧甚重。??吾始以庄公为天下之至险,终以庄公为天下之至拙。吕祖谦这番话是对郑伯克段于鄢...

吕祖谦评传

作品字数:约23万字

作品篇幅:中长篇

更新时间:2019-11-23T14:38:16

《吕祖谦评传》在线阅读

《吕祖谦评传》第26篇

⑥ 《陆九渊全集》卷34《语录》。

⑦ 同上,卷1《与曾宅之》。

在此者所丧甚重。??吾始以庄公为天下之至险,终以庄公为天下之至拙。吕祖谦这番话是对郑伯克段于鄢这一历史事件所做的评议。他认为郑庄公为了一己之私利,视其共叔段为"寇仇",设下种种圈其多行不义,以待其自毙。共叔段固然是顽冥不灵,受庄公之欺而受其害,但是相比之下,庄公所受到的伤害最大。因为庄公陷其地,诚属不仁不义之行,而为有"至理"的"人心"所不容,因此必须先要欺己之心。对于人来说,"心"是最贵的,其价值要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大。庄公陷害段的目的虽然是达到了,却也把自己的"心"害了,实在是得不偿失,而为天下"至拙"之人。

吕祖谦虽然认为"心即天",但是他并不否定有意志的"天"的存在。

他曾毫不掩饰他说他们说的"天"不是一般人所看到的有形质的"天",而是指冥冥之中可以左右人事的"天"。他说:"善观天者观其精,不善观大者观其形"。②正是这个神秘莫测的"天",有非人所能比拟企及的神奇量:"天下之物有置之则不可见,之则不可御,殆非人之所能为也。

机之发于天者然也。"①这个"天"实际上就是"上帝"的代名词。吕祖谦还说过这样一段话:上九一爻,正如成汤,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然上九以刚毅奋发之才、是天锡之勇也。以离而居上,是聪明睿智,出于天锡,以之出征,则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是有嘉。在这里,吕祖谦再次骨地宣扬天命论,这就清楚地表明唯心主义和宗神学在一定情况下是统一的。

吕祖谦的"心学"观点,无疑,是其哲学思想中最糟糕的部分。但是,他也曾以"心学"为武器,反对对儒家经籍作支离破、牵强附会的解说。

例如,他认为《诗经》源于民间,表达的是普通人的思想情。

圣人之意将举匹夫匹辅雄中之全经以救天下破裂不全之经,使学者知所谓诗者,本发乎间巷草之间,非可格以义例而局以训诂也。这是说儒家经典之一的《诗经》来自普通群众的"中",客观上贬低了儒家经典的权威,而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又如在"乐"的问题上,他提出"乐者亦本诸人心"的命题。

地中先有雷,然能出而发声,中元无乐如何作乐。??先王此作乐。夫乐者亦本诸人心发而寓诸金石钟鼓之间。??大凡天下事不知其理,不可言其无有,如柳子厚言乐不能殖财,只为自不曾见此理。唐人柳宗元从国计民生出发,以为"乐不能殖财"而"非之",吕祖谦不同意柳氏这一观点,认为"乐"是人的情自然流,是不能加以否定的,在这里他虽然仍将作乐之功归于圣人而尚未彻底超越传统见解的案臼,但所强调的重点乃是"乐者亦本诸人心",从而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一般说来,吕祖谦的心学倾向虽然严重,但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心学系,故而只能将其视为是介于程颖之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一种学说。

第二节 朴素的辩证法

① 《东莱博议》卷1《郑伯克段于鄢》。

② 同上卷3《鲁饥而不害》。

① 《东莱博议》卷2《卫侯逊位民》。

② 《文集》卷13《易说·离》。

③ 《东莱博议》卷3《赋诗》。

① 《文集》卷12《易说·豫》。

吕祖谦的哲学系属于唯心主义,这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一步地入研究,则不难发现,在这棵开花不结果的树上,却也有不少值得人们重视的枝枝节节,这就是它的辩证因素。

吕祖谦辩证法思想的形成,基于这样两方面的原因:

一、他期研究《周易》,受古代辩证思维影响不小,其中《伊川易传》中所阐发的辩证法思想对其启迪颇大。

二、吕祖谦是位思想锐的学者,平时颇留意复杂而矛盾的自然现象和社会会现象。

这是吕祖谦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一笔值得珍贵的历史思想遗产,尽管它被窒息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系之中。

一、"天下事必有对"

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中国古代哲人常以"有对"一词表达对矛盾的素朴理解。吕祖谦继承了自先秦以来的"有对"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地存在着的。他说:天下之理,未尝无对也。①大抵天下之理,有则有退,有荣必有,不待极而有退,当之初已有退之理;不待荣极而,当荣之初已有之理。②天下事必有对。盛者衰之对,强者弱之对。③天下之事常有对,有一病则有一治法。④天下事有终则有始,乃天。⑤有聚则有散,理之常也。⑥类似的论述,在吕祖谦的著述中,随处可见,故不一一繁引。吕祖谦认为盛与衰、强与弱、与退、荣与、始与终、聚与散、生病和治疗等等,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矛盾的对立面("无对")的事物是没有的,这是天下所有事物所呈现的总趋向,亦是"天下之理"的生恫嚏现。

从"天下事必有对"的观点出发,吕祖谦认为对立面的双方是同时产生的,彼此没有先之分。并以此为据,对朱高在《太极图说解》中提出的"生一,为太极,太极而阳"的宇宙生成论提出异议。他在给朱熹的一封回信中:今复有商榷者,谨疏于,来渝以生一为太极,太极而生阳,阳恐不可指为一。既阳则有对矣,安得谓之一乎?在其《易说·损益》中又再次强调指出:"太极生两仪,所谓理必有对待也。一一阳谓之。"吕祖谦之所以不同意朱熹的观点,是基于"理必有对待"的认识,而者,阳之对也。与阳是作为一对矛盾同时出现的。朱嘉"太极而阳"的说法,不仅有悖于"有对"论,而且还在于它将矛盾的对立面产生,误解为有时间的先

① 《文集》卷13《易说·恒》。

② 同上卷14《易说·晋》。

③ 同上《易说·大壮》。

④ 同上卷12《易说·蛊》。

⑤ 同上。

① 《文集》卷5《与朱元晦》。

吕祖谦正确地指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他在论述"一"与"二"关系时说:理一而已矣。理虽一,然有乾即有坤,未尝无对也。犹有形则有影,有声则有响,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一"是指事物对立面的统一,"二"是指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从理论渊源上看,吕祖谦这一观点当是对北宋理学家张载"一物两"命题的铺陈。张载曾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可息。"②意谓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反之,没有统一也就构成不了对立关系。十分明显,吕祖谦是赞成张载观点的,他认为事物"一"与"二"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

"万物相对待"的观点,古来有之。如在《周易》中就屡次被提及。至于在《老子》一书中则更为普遍。如美与恶,与短,高与下、强与弱、难与易、福与祸等矛盾之概念散见于全书各章。因此,吕祖谦关于"天下之事常有对"、"天下之理,未尝无对"等命题,应视为是对历史上"有对"论的辩证思维的继承和发挥。

矛盾同一认为,矛盾的对立面双方是各以对方作为自存在提的,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吕祖谦对此颇有心得。他说:无贤者,则不肖者不能独立,无智者,则愚者不能独存。③人有智愚、贤不肖之分。但是智与愚、贤与不肖又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智则没有愚,没有贤则无不肖。反之也一样。在《东莱博议》中,吕祖谦类似的观点还有多处,如:是故隐显晦明,本无二理,隐之所藏,待显而,晦之所蓄,待明而彰。??是知显者隐之影,明者晦之响也。幽明实相表里,幽邻于明,明邻于幽,初未尝孤立也。②这是说隐与显、晦与明、幽与明是矛盾的统一。没有"隐"没有"显",反之没有"显"则无以透"隐"。没有"晦"、"幽"没有"明",同样无"明"则无以彰显"晦"、"幽"。为了一步说明"隐显晦明"相互依存的关系,吕祖谦以生病为例说:以近取譬乎!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脾受病则不能食,心受病则不能言。受病于人之所不见,则其病必发于人之所见矣。人内脏生病,凭眼则无法直接观察得到,这是"隐"、"晦"、"幽"。但是有病则一定有可见之朕兆,如肝病影响视,肾病会使听不聪,脾病则不能食,心病说话困难等等。"视"、"听"、"食"、"言",这是"显"、"明"。

这也就是说无病则无兆可见,无兆则不明病源。"隐显晦明"就是这样既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着。推而论之,事物对立面的相互储存关系不只限于"隐显晦明",而是天地之间的普遍法则。吕祖谦指出:使天地之于物有以生育养之而无肃杀以终之,则万物亦不能成就。??天地之有椿秋,此自然之理。"生育养"与"肃杀"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正是由于"生育养"与"肃杀"的统一,才成就了天地万物。这表① 《文集》卷12《易说·坤》。

② 《正蒙·太和》。

① 《东莱博议》卷1《盟会聘享失礼》。

② 同上卷2《妖祥》。

③ 同上卷1《盟会聘享失礼》。

① 《文集》卷17《论语说》。

明吕祖谦对矛盾同一的理解已达到相当度。

吕祖谦还认为矛盾的双方是相互渗透的,不可以将它们截然分开。他说:治中有中有治。②阳之发见,之伏匿。阳明幽,若不通及。二气和而为雨,则阳中有中有阳,孰见其异哉!"治"中有""的基因,""中亦有"治"之成分,"阳"中包着"",""中也蕴藏着"阳"。如阳二气和而能化为雨这一现象,就证明了这一点。事物矛盾对立面相互渗透这一属不仅表现于阳、治,而且还表现在其他一切矛盾之中。比如中有静,"静中有"。①值得注意的是,吕祖谦不仅承认了矛盾的普遍,而且还提出了"相反处乃是相治"的可贵命题。他说:大抵天下之理,相反处乃是相治。火相反也,而救火者必以;冰炭相反也,而御冰者必以炭;险与平相反,而治险必以平。②盖同之中自有异,不必其异。??谓之同矣而未始不有辨。常人以同为同,如以刚遇刚,以则谓之同;如以,以火济火则谓之同。殊不知刚相应,火相济乃为同。③所谓相反者,无如火,而其理初未尝有异。故一一静互为其报,一一阳互为其用。君子须是得同而异之理,方可以尽暖之义。然彖言天地睽而其事同,男女暖而其志通,万物睽而其事类。??盖圣人使人于同之中观其异,异之中观其同,非知者不足识此。吕祖谦所说的"同",不是指没有任何差异的完全一模一样的相同,而是指有矛盾同一的"同"。如与火,冰与炭,险与平、刚与与静、与阳、男与女就是有这种质的"同"。而"相反处乃是相治"则义近通常所说的相反相成。吕祖谦认为矛盾的对立面是"相反"的,但同时又是"相治"的。如救火要用,御冰寒需火炭,制以静,破静以,治险用平,礁秆化生万物,男女欢而繁衍人类,这就是"同而异之理"。由此可以看出,吕祖谦关于"相反处乃是相治"命题的提出,不仅是对古代辩证思维的继承,而且有着自己的贡献。

吕祖谦认为矛盾的双方不是固定不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他在论述"常"与"奇"关系时,有着这样一番议论:殊不知无不常,亦无不中。传贤之事,自众人视之则以为奇,以为高。自尧舜视之则见其常,不见其奇也,见其中不见其高也。扛万钧之鼎,乌获以为常,而他人以为勇。游千仍之渊,没人以为常,而他人以为神。未至尧舜,而窃效焉,是懦夫而举乌获之鼎,稚子而入没人之渊也,何往而不败哉!按:乌获、没人,古代传说中的大士与善泅者。这是说尧舜实行禅让制,传贤不传子,乌获举万钧之鼎,没人游千仞之渊,在一般人眼中这是"(奇"不是"常"。但在尧舜、乌获,没人看来这是"常"不是"奇"。"常"与"奇"因人之异发生了转化。

② 《文集》卷12《易说·观》。

③ 《东莱博议》卷2《妖祥》。

① 《文集》卷12《易说·坤》。

② 同上卷14《易说·赛》。

③ 同上卷12《易说·同人》。

(26 / 46)
吕祖谦评传

吕祖谦评传

作者:潘富恩 类型:衍生同人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